欢迎光临云顶国际8588yd!   

离退休人员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团队队伍 > 离退休人员 > 正文
性别 职称
职务 E-mail
工作室

罗增儒,汉族,1945年1月生,广东省惠州市人,三级教授,课程与教学论(数学)博士研究生导师。1962年从惠州一中考入中山大学五年制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,本应1967年毕业,因“文革”于1968年才分配到陕西省耀县水泥厂,当过矿山职工(10年)和子弟中学教师(8年),1985年底调入云顶国际8588yd数学系,1986年12月任讲师,1991年2月任副教授,1996年10月任教授;1995年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,2001年11月(被西南师范大学)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。1990年至2004年任云顶国际8588yd第2届至第7届教学委员会委员,1999年12月应聘担任教务处处长(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),2010年3月65岁退休。

罗增儒教授在岗期间,曾先后担任云顶国际8588yd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、陕西省数学会常务理事、陕西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、西安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、《数学教育学报》编委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,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。曾多次参与中学数学竞赛和数学高考的命题工作,1984年至2011年间为初中联赛、高中联赛和冬令营提供了21道正式试题,2006年至2015年连续参加陕西高考数学自主命题十年 。2011年入选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首批国培专家。

自到云顶国际8588yd以来,罗增儒教授坚持教学、科研平行发展,已为本科生开设了《中学数学教材教法》《初等代数研究》《初等几何研究》《数学解题论》《数学竞赛论》《考试学》《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》7门课程;为研究生讲授了《数学教育学》《数学方法论》《数学教学艺术论》3门课程。早年的教学、科研工作曾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次(1987年、1990年),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次(1988年)、评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3次(1989年、1990年、1992年),在“教学、科研、教书育人综合考评”中两次获一等奖(1987年、1988年),曾6次获校级科研奖(1987年、1988年、1991年、1992年、1993年、1994年)。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优秀教师奖。

1980年以来,已在《教育研究》《数学教育学报》《数学通报》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》等30多家刊物上发表文章600余篇(其中有退休后发表的文章200篇),1983年至2018年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60余次。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了《数学竞赛教程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1993年)、《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1994年)、《怎样解答中考数学题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1996年)、《数学解题学引论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1997年)、《数学的领悟》(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7年)、《直觉探索方法》(大象出版社,1999年)、《中学数学课例分析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2001年)、《数学竞赛导论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2001年)、《罗增儒数学奥林匹克丛书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2001年)、《数学教学论》(云顶国际8588yd出版社,2003年,参编)、《零距离数学交流••学法与解法(初中卷)》(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3年)、《零距离数学交流••体验与探究(高中卷)》(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3年)、《数学教育概论》(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年,参编)、《竞赛数学教程》(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年,参编)、《中学数学解题的理论与实践》(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8年)、《中学数学竞赛的内容与方法》(广西教育出版社,2012年)、《罗增儒数学教育文选》(华东师大出版社,2022年)等书20多本。

罗增儒教授的工作曾获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次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次,省级优秀教材奖1次:

(1)1989年,《示范教学法》项目获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。

(2)1993年,《奥林匹克数学团队建设》项目获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,省级一等奖。

(3)1995年,《着眼数学素质服务基础教育——数学高考解题理论的建设》项目获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(4)1999年,《试办教育硕士学位的实践与探索》项目获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(5)2003年,《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》项目获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(6)2007年,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材,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。

(7)2009年,《构建西部教学团队、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、积极服务基础教育》项目获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罗增儒教授的主要工作有4个方向,每一方向都有代表作或相应畅销书为基础,有多项省级、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作支撑。

(1)数学教育学的基础建设——形成“示范教学法”,实践“案例教学”。

这项工作的内容包括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艺术探讨,中小学内容的教学分析与案例研修,教师发展与论文写作,从数学知识技能教学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、再到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思考等内容。代表作《中学数学课例分析》,获奖项目支撑有《示范教学法》(1989年),《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》(2003年)等。

(2)数学解题论的基础建设——提出了“数学解题理论”。

这是数学解题实践与元认知理论相结合的一项成果。其研究的基本对象是解题活动,基本方法是分析解题过程,基本思想是通过“解题过程的分析”,去探索“怎样学会解题”的规律。强调解题者对自身所从事的解题活动的自我意识、自我分析和自我调控。已总结出解题过程的思维分析、结构分析、长度分析等方面的操作程序,以及数学命题的技术和解题的错例剖析等内容。代表作有《数学解题学引论》《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》,获奖项目支撑有《着眼数学素质服务基础教育——数学高考解题理论的建设》(1995年)。

(3)数学竞赛学的基础建设——搭起了“数学竞赛学”的一个理论框架。

这项工作对几十年来数学竞赛活动的文化积淀进行教育学、数学和人才学三个维度上的总结,搭起了一个由竞赛教育(教育性质、教育功能、竞赛的组织与培训等)和竞赛数学(基本数学内容、基本数学方法等)组成的《数学竞赛学》的理论框架。代表作《数学竞赛导论》,获奖项目支撑有《奥林匹克数学团队建设》(1993年)。

(4)数学传播的普及工作。

这项工作重在体现师范院校教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精神,具体表现为面向员工的教材讲解、高考讲座、中考讲座和数学竞赛辅导。如《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》《怎样解答中考数学题》《数学的领悟》《直觉探索方法》《罗增儒数学奥林匹克丛书》《零距离数学交流••学法与解法(初中卷)》、《零距离数学交流••体验与探究(高中卷)》等,都是体现普及的数学传播。


上一条:离退休人员 下一条:李玉新

关闭